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2016年全国法学会干部培训班在吉林举办 》专题报道 》经验交流
哈尔滨市法学会:全面提高履职能力 不辱使命持续创新发展

时间:2016-05-24   来源:  责任编辑:elite

  全面提高履职能力 不辱使命持续创新发展

  哈尔滨市法学会会长 陆文君

  哈尔滨市法学会的工作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 发展概况

  1986年始建市法学会由司法局代管,专职工作人员2人。2006

  年换届,市委贯彻中政委〔2004〕5号文件精神,理顺市法学会领导体制,改由市委政法委代管,迁入市委办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会长(后专任会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兼常务副会长(现兼法学会党组书记),设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核定政法行政编10个,正副处领导职数5个,内设办公室、会员部和学术交流部,另有《哈尔滨法学》编辑部和独立网站,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调整扩增直属专业研究会20个,辟建法学研究实践基地14个,建立五类法律诊所423个,会员总数5588人,团体会员128个。

  10年来,我市法学会历经区县(市)建会、完善机制和提升功能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有人干事、有地方干事、有钱能干成事”到“有人才支撑、有机制保障、有成果转化”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正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2007年破解体制瓶颈,率先在13个区县(市)建立法学会,后实现全覆盖,包括法律诊所、形成了上下贯通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得力的工作网络。

  回应需求相继探索建立了地校合作、会长例会、重点课题研究、举办大型论坛、考评激励和学习培训等各项制度机制。如整合资源、补短板建立地校合作机制汇聚人才,当年与8所驻哈高校郑重签约合作,至今发展到14所,引进法学专家205名和法律界精英123人进入人才库,整合了包括基层干部、志愿者、学生等近千人参与两级法学会工作,形成了发展合力。

  为推动基层法学会履职发挥作用,当年创建了会长每月例会指导机制。由市法学会主持,轮流到各区县(市)法学会召开,听取汇报、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传达、学习、部署工作,必发《例会纪要》督促落实。9年坚持雷打不动,至上月已连续召开了97次,推动了区县(市)法学会尽心履职,发挥作用。

  2010年于南岗区试点,将高等法学教育模式嫁接于社区,首创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进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新平台,深受群众信赖和各级领导好评,被誉为“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和“法学会一张靓丽的名片”。之后,总结规范以社区法律诊所为核不断裂变拓展,每年建设一种新类型,法律诊所从社区延至乡村、走进企业、派驻医院、去年又融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5类423个法律诊所作为法学会设于基层前端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和工作平台。5年来,累计接待群众咨询求助15万多人次,调处矛盾纠纷1.5万件,开展法治宣传1千余次,代写法律文书600多件,为10余万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在弘扬法治精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促进依法行政、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孟建柱、王乐泉、陈冀平和省市领导的肯定表扬,经验在全国和省市推广交流,多次获得“全国地方法学会先进集体”和“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标兵社会科学团体”等荣誉称号。

  二、做法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思想,解决状态问题,发展靠精神引领

  当时,机构小、人员少、底子薄、基础差、诸多难题待解,这对于担当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大使命的城市法学会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我们认识到,困难不可怕,只要有精神。人是决定因素,若班子不在状态无横心,队伍缺精神目标引领,上下不能形成共识合力,将一事无成。我们抓住换届的机遇,把统一思想目标,激励内在动力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中政委5号文件、中国法学会和市委的要求,开展“对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的大讨论,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以士当有志的胸怀,认清机遇前景,看到发展希望,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理念,调整心态,解决好自卑心理和精神不振的状态问题,树立信心,通过加快发展,渡过难关。

  经广泛征求意见,及时研究提出了“弘扬法治、崇实创新、甘为奉献、服务为本”的我市法学会精神。大家认同后,确定了“全省当龙头、全国站排头、全面创一流”的奋斗目标,使之成为我们的方向引领和精神家园,始终激励鞭策我们不负承诺、立言立行、创新进取、无怨无悔地为法学事业拼搏奉献。从此,打开了工作局面。我们感悟到,创新发展,这个机遇那个机遇,抓住了才是机遇。

  (二)抓难点,解决瓶颈问题,发展靠创新突破

  一个超千万人口城市的区县(市)不建法学会,组织体系不完整,就像人没有“腿”悬空,工作落实接不了地气,难有作为。作为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时举棋不定,难下决心。建,虽是当务之急,但就全局而言,时机未到,一无红头文件,二无编制经费,三无经验可借鉴,没有遵循和依据困难多、风险大,贻误创新发展。经过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后把思想统一到不等不靠、看准了担点风险也要建上来。于是,2007年初,我们采取领导带队先在两个区试点,摸索经验后一地一指导,积累式推进的方法,用了一年多时间,在我市所有9个城区和4个县(市)率先建起法学会,较早地把法学会组织伸向了基层,扩大了工作领域,整合了一大层面的力量,发展了会员队伍,架起了服务群众的桥梁,释放了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也让我们尝到了艰辛,增强了发展信心。我们感悟到,创新发展,大路小路,只有敢于突破才有出路。

  (三)抓资源,解决短板问题,发展靠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法学会人才济济,但分布不均,地方法学会是一短板。区县(市)建会后,我们通过调研实施地校合作,冲破管辖分工,主动攀高结盟,走上了求人才借智借力聚资源之路,较快补上了短板,提高了研究服务的能力。两级法学会请出党政领导主动拜访高校,登门求联,以建立法学研究实践基地、提供实践育人岗位和帮助解决问题等,用真情和“双赢”打开了与驻哈高校合作之门,将人才融入两级法学会班子、学术委员会、研究会后,又走进法律诊所服务。几年来,他们参与法学会举办的5期国际性“哈洽会法治论坛”、3期“京津沪哈粤大学城法治论坛”,多次参与地域性法治论坛和省市区三级研讨会,撰写10部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并获奖;承担重点课题120多个,其中省部级12个,有8项研究成果获批地方立法,60多项对策建议进入市区决策层得到转化应用,有的成果被国务院纳入条例颁布实施。还参与省242部法律法规的修订,特别是以第三方参与研究解决涉法涉诉难案和我市医患纠纷“热点”问题,使遗留8年、40年的历史积案得到圆满解决。为促使全市医患纠纷前年同比下降62%、去年持续下降79%,至今无医闹做出了有益贡献。通过解惑疏导、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让3名情绪失控欲轻生者走出困境。他们的参与广受领导好评和群众信赖,成为我市法学会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我们感悟到,创新发展,内力外力,汇聚人才是最大的合力。

  (四)抓基层,解决活力问题,发展靠筑牢根基

  我们始终把区县(市)法学会包括法律诊所的建设发展视为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他们是法学会的组织基础、工作抓手、履职的依靠和活力之源,举足轻重、关系全局;他们深耕基层沃土,植根人民群众、富有实践经验和创造精神;他们了解群众疾苦和需求,能把党的温暖、法治精神和真诚服务抵达人心;他们承担着具体抓落实的任务、连上接地、沟通内外、充满生机活力。

  2007年区县(市)建会后,我们就把工作重心、服务重点放到基层法学会。在压担子、交任务的同时,不断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释放潜能活力,在实践中创造新鲜经验,推动全市法学会工作不断上台阶。无论是创新法治宣传方法,广泛开展“三百两进”、“三官两师”、“大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还是创新法律服务模式,建立并不断裂变法律诊所;无论是实行“双聘双挂”、“双进培训”,深化地校合作,还是整合内外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应用研究并联动共治医患纠纷等“热点”问题,都是区县(市)法学会创新实践的结果。我们感悟到,创新发展,抓这抓那,重点要抓好基层,夯实基础。

  (五)抓质效,解决有为问题,发展靠领导重视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地认识理解“有为才能有位”的深意,通过创新实干、不断积累成果、用业绩口碑赢得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认可,不攀不等不靠,不喊空口号,内提素质和凝聚力,外求贡献和公信力,摆正位置,主动作为,用真心,使真劲,求真效,努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致力研究解决领导关注、影响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助力大局为领导分忧;努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回应民生期盼,用周到的服务,为群众解愁。通过学习培训统一思想,保持旺盛工作热情,提高本领,不辱使命,创出新业绩,为法治哈尔滨建设作出新贡献。这些始终受到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的重视关怀与指导鼓励,得到我市各级领导的高度信赖,从班子配备、机构人员、骨干的培养进步到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服务活动的开展、经费的支持等,给予了全方位的保障与厚待。我们感悟到,创新发展,千条万条,赢得领导重视是最重要的一条。

  我在机构不大、权位又轻的市级法学会担任会长十年,退而不休,最大的收获是走进了法学会这所提升思想境界的学堂,登上了展示奋斗精神的舞台,学习着、劳累着并幸福着,在拼搏奉献中享受着有底气、有尊严、有价值、有希望的快乐生活。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