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2016年全国法学会干部培训班在吉林举办 》专题报道 》经验交流
武汉市法学会:建机制 抓基层 强基础  凝聚更多会员服务武汉法治城市建设

时间:2016-05-24   来源:  责任编辑:elite

  去年以来,武汉市法学会认真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市县法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工作“接地气”,确定2016年为基层基础建设年,力争在健全组织体系、延伸工作触角、凝聚更多会员服务法治武汉建设上有新突破、新成效。

  一、健立长效机制,确保会员小组制度在高起点上运行

  武汉市法学会探索会员小组制度建设的做法受到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的批示肯定后,我们以此为动力,不断深化会员小组制度建设,去年召开了工作经验交流暨推进会,数量由原来的4个试点增加到11个,目前正在筹建的3至5个,所属部门由检察系统发展到法院和司法行政系统,凝聚了400多名法学法律工作者。去年制定出台了《武汉市法学会及所属研究会专业研究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简称会员小组管理暂行办法),做到了“四个明确”,为推进会员小组规范化建设,向更高层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了性质地位和组织架构。从加强领导、建立联系、推进工作的角度,明确了专业研究委员会(会员小组)是武汉市法学会及所属研究会指导下的、依托所在单位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组织。规定委员会主任原则上由依托单位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可由武汉市法学会及所属研究会安排一人担任,秘书长由依托单位确定合适人选担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是明确了职责任务。通过定目标、交任务、勤考核,确保专业研究委员会不流于形式:要求每年开展1-2项具有实用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主动承担课题任务开展相关研究;积极参加市法学会组织的各项学术研讨活动;定期向市法学会报送工作动态。

  三是明确了激励机制。通过“三个优先”助力会员小组的发展:即优先推荐专业研究委员会成员参加法学会各类会议、学术研讨、培训活动;优先在市法学会宣传平台上采用专业研究会的工作动态和工作经验;优先对专业研究委员会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经费资助,对有突出贡献会员予以奖励。2015年,市法学会《武汉法治》刊物采用专业研究委员会工作信息、理论文章20余篇;组织10名骨干会员参加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对专业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的7项课题予以经费资助;对在全国及区域性论坛上获奖的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通报表彰。

  四是明确了工作推进机制。在市法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会长会议等重要工作会议上,都要安排活动有特色、工作有成效的会员小组介绍经验。今年初,市法学会在会员小组开展读书会活动试点,仅司法公开研究会员小组就有100多人参加,既有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也有法律院校教师和人民陪审员,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与理论研讨活动,效果已初步显现。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建设力度,创新活动形式,在深化、规范、实效上下功夫,会员小组在培养法治人才、推进法治实践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5年武汉市法学会推荐的论文在各级法治论坛上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70%的论文出自11个会员小组的研究成果,还有多项成果荣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及省级法院、检察院系统大奖。同时,以会员小组为依托,利用会员小组所在单位优势资源,开展各具专业特色的法律服务活动。司法改革、刑事政策会员小组开展“检察业务进社区”活动,参与法制宣传、接受法律咨询。司法公开、犯罪防控会员小组开展未成年人犯的帮教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先后为1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对3名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制定帮教方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会员小组推动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其中人民调解会员小组去年参与调解的48起重大疑难纠纷,成功率达100%。

  二、丰富活动载体,引导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法治武汉建设

  武汉市法学会紧贴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工作大局,广泛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形式,团结、引领广大会员为法治武汉建设贡献才智。

  一是开展专题研讨。把组织会员参加各类论坛、研讨会、座谈会,作为调动会员积极性、发现培养人才的抓手,引导会员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向实践性强、见效快的方向发展。2015年市法学会与武汉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以“创新改革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论坛,为武汉作为国家创新改革试点城市建言献策,报送的4篇论坛重要成果全部被市委采用。市法学会还推动各学科研究会和专业委员会紧贴法治热点、着眼现实需要,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法律文书研究会与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联合举办“阳光司法与法律文书”论坛,与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来自保险前沿的思考”法律研讨会,与洪山区法学会、洪山区法院联合主办“探索与前瞻:法治建设中的司法公开”研讨会;刑事法学研究会与市人民检察院、东西湖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专题研讨会,与汉阳区检察院合办刑事司法改革专题研讨会。警察法学研究会召开了首届公安法治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实用性强,一批研究成果被所在区委、区政府和司法部门采用。同时,积极组织推荐会员参加中国法学会主办的论坛和地方区域法治论坛。去年,有48篇论文在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各项论坛和区域、省级论坛上获奖。

  二是加大重点课题研究。市法学会及学科研究会近年来每年承担的省部级课题都在10个以上,先后出版了《城市智慧管理》、《转型期社会管理研究》等7部专著和论文集,与市委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写的《2015武汉法治建设年度报告》将在今年7月底出版发行。从2014年开始对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给予共计17万余元经费资助,两年来收到的60多项研究成果,有30多项分别被市、区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及国内核心期刊上采用。特别是近期市法学会组织编纂通史性《武汉法治发展史》,市委书记、市长专门批示肯定,财政列支数百万元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三是参与法规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市法学会地方立法研究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组织法学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对30多部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进行立法调研和咨询论证,不少意见被采纳。市法学会举办4场法治报告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班子成员全部参加。依托市司法局,以律师协会为平台,推动1000多名律师进社区、村组,直接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参与各级信访和维稳工作。以区法学会为平台,组织会员参与 “习法故事会”、“送法下乡”、“同心律师团”、“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等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民事调解活动。

  四是聚力法治宣传。注重夯实宣传阵地,形成整体合力,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扩大影响力。2012年,市法学会创办公开出版的《武汉法治》季刊,目前已出版16期,发行25500册。为推动《武汉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每期都邀请本地政法部门和区委领导对本地法治建议、平安建设进行专题研讨,指导推动地方法治实践。加强《要报》品牌建设,注重对本地重要研究成果的深加工、精提炼,使之成为重要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渠道,近两年被市委采用的有10余篇。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法治宣传中的作用,《武汉法学网》已成为宣传法学会工作的窗口,搭建成网络“会员之家”。

  三、形成整体合力,推进区法学会建设实现全覆盖

  以硬措施、大力度推动区级法学会建设,市区坚持由政法委书记担任法学会会长,在13个行政区已成立5个区法学会的基础上,今年作为全市一级绩效目标,6月底基本完成区级法学会建设,9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一是领导重视抓推进。市委高度重视区法学会建设,将加快区级法学会建设纳入法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下发的《2016年全市政法工作要点》、《2016年武汉法治城市建设工作要点》中,都将实现区级法学会全覆盖,列为重点工作。年初,市法学会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胡绪鹍会长就区法学会建设工作提出了“全面推动基层法学会建设,年内实现区级法学会全覆盖”的工作目标。4月14日,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市委政法委书记胡曙光专门批示,由市委政法委召开推进区法学会全覆盖工作部署会,胡绪鹍会长出席会议并要求:“各区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工作支持,加快、加大工作推动力度,条件成熟一个成立一个,力争上半年基本完成,9月底前实现全覆盖目标。”

  二是突出重点抓推进。针对区法学会组织架构、职责定位、理事会成员组成等重点问题,一是从加强领导、方便工作的角度出发,明确区法学会原则上设立在区委政法委,落实政法委书记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二是系统梳理区级法学会筹建工作要点、程序以及中央、省市委政法委关于基层法学会建设的相关文件资料,分类指导各区做好成立的准备工作。三是积极指导相关各区结合实际,挖掘辖区资源、整合优势力量,优化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组成。

  三是督促落实抓推进。在推进落实区级法学会建设上,重点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抓督导,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学会不间断对相关区法学会筹备建设情况跟踪摸底,排出工作进度表、指定具体责任人。同时将工作进度及时上报,增强推进力度。胡绪鹍会长对未成立区法学会的8个区一个一个上门,近日,已到三个区直接找区委书记、区长研究落实法学会成立时间、人员配备和工作经费等问题。第二是抓协调。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多次与相关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协调,面对面指导,不仅指导怎么建,还重点指导成立后“怎么干、干什么”,并协调解决筹备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目前,8个区委政法委都已向区委作出专题汇报,制定出工作方案,明确了组织架构和具体理事会人员,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