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 》专题报道 》往届回顾
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开幕式现场实录

时间:2013-05-30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由中国法学会主办,法治日报社协办,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承办的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法律传统,法律移植与法律输出——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法治之路”,今天在中国政法大学隆重举行。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在主席台就坐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周成奎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副主任委员陈斯喜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中央政法委政法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曹俊先生,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方向先生,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院长方流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
        本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法治日报》、《检察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等实务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本期论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莅临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参与和支持本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欢迎!
        开幕式议程主要有两项:第一是领导和嘉宾致辞,第二是颁发论坛报告人荣誉证书。下面首先邀请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教授致辞。


        致辞人:黄 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尊敬的江平先生,尊敬的陈斯喜主任,尊敬的周会长,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阳春三月,春风送暖。在这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时节,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共同为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拉开帷幕。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首先我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向即将贡献精彩报告和评论的各位主持人、报告人、评论人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对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关心、支持或帮助的社会各界的同仁朋友表示诚挚谢意!
        大家知道,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学为主,以法科为特点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多学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自创办以来在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当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人,参与了我国绝大多数国家法律的制定、修订工作,并通过资深的教学、科研活动引领着我国法律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可以这样说,中国政法大学不仅是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基地、法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我国当代法治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我们今天举行的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是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面向全国法学青年的高规格、多学科、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正如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所说,中国青年法学论坛是青年人向法学大家学习的机会,是法学青年崭露头角的平台,也是名家荟萃的舞台,所以在这里我要衷心地祝愿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能够越办越好,让论坛成为发现青年法学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凝聚青年法律学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期望我们法学界的莘莘才子能够借助青年法学平台积极展示自己的才学,并通过与法学大家的对话与交流、思想交锋与碰撞,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青出于蓝胜于蓝”,现今的青年法律学人更应当怀有超越前辈的雄心大志。与老一輩法学家相比,你们接受了更加优良、系统的法学教育,拥有更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日益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也为你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研究路径、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以说,这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代。所以,我相信只要大家在法学园地里面辛勤耕耘,扎实地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法学界正在经历着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特别是50后、60后以及成长为我国法学建设的主力军,有的成为了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的领军人物,而70后、80后的青年法律人因为其基础教育扎实,专业训练系统,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资源丰富,研究视野开阔等优势,正以锐不可当的势头逐渐成长为我国法学研究的生力军和弄潮儿。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的各个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人才战略,将人才培养重心逐渐转移到青年一代身上。我们中国政法大学也同其他高校一样历来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每年都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才俊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实施队伍。最近几年为了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对外,我们设立了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每年都派一定数量到国外进行深造、访学。同时,我们资助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在青年一代当中培养一批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新的一代学术团队。同时,我们还创设了跨学科的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力图为我校教师促进多学科对话,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共同关注、深入研究社会新生现象和问题的这么一个品牌。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应该说办得非常好,我们这次会议的具体组织者也是我们青年教授学术沙龙的骨干参与了整个会议的具体组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我们法学界要始终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因为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关心我们法学的未来,这就意味者为法学平台发展吐故纳新。借此机会要感谢中国法学会创设这么一个青年论坛,为广大的青年法律学人搭建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国内青年法律学人能够通过这样的论坛,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中国法学的未来,为中国法学的繁荣发展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是“法律传统、法律移植与法律输出: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法治之路”,这是一个包含历史与现实关怀的题目。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从清末改制开始。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引进西方的法学概念或法律制度,走向了一条明显有别于我国古代传统法律制度的发展道路。然而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同时还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在此意义上通过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法律移植之间剪不断理来乱的冲突与纠葛迄今依然困扰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局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和平期间,一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又必须思考以下问题,中国法治之路的特殊性何在?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舞台日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我们法学研究、法律制度又能为法律文化、世界的文明,人类的文明贡献什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一项基本的制度方略,1999年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文纳入到了宪法,显然,法治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价值目标。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而且只有当这种信仰和精神融贯于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才可能真正生根发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代一代法律人的共同努力。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古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我深切希望青年法律学人能够意识到这种历史责任,并通过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当仁不让肩负着这一时代使命。最后预祝本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祝愿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谢谢黄校长。下面我们请德高望重的江平先生讲话。

        老一辈法学家代表:江 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各位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邀请我来代表老教师说几句话,我想作为一个老教师看到我们青年的法学家在成长,看到这么多的学法律的同学来参加会议,内心感到非常高兴。
        我想一个青年人怎么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这是一门学问。你究竟有多大分量?你究竟能力如何?你自己的知识究竟有多重?这个东西光靠自己内心的感觉是不行的,要表露出来,要让人们所赏识,所让人们了解。通常我们讲一个好的律师埋在那里是没有作用的,你要暴露出来,要让人们欣赏,要让人们使用他才有价值。也像一匹好马,你说我再有才能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你要真正显示出你的才能才行,由此想到我们民法有两个概念叫做内心意思和意思表示。光知道内心意思,那还不行,还要看你表示出来是什么?内心意思和意思表示相比,最重要的还在意思表示。原来法国采取的是内心意思的主义,不管怎么说还要看是表示出来的是什么?当然也有一些纠正的办法。我想对于我们青年的学者来说,论坛也好,发表一个文章也好,竞赛也好,这是一个平台,是给我们青年人、青年学者表现出自己才能的一个重要的场所,有时候我就觉得电视台怎么还要搞青年歌手的大奖赛啊?后来一想有道理,就有了一个大奖赛就出头了,大奖赛获了一个奖就出名了。有时候觉得这个可能有点偶然的机会,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平台。我想真是这个平台也就是抓住机遇,在现代人才竞争,人才倍数的时代,你要抓住自己表现的机会表现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当今的时代,我们这些人都已经老了,我今年80岁了,或者说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来看的就是这些青年英俊们的才华了。我觉得青年人应该有后发的劣势,也有后发的优势,这个辨证关系要掌握住。我跟79级的学生常说,你们是有后发的优势,因为你们这一代出来的时候律师也好,教师也好,很多工作岗位都是被你们先占了,你们没有就业的困难,到处都抢你们。去年79级学生30年回校,我说你们现在要有危机感了,你们有后发的劣势了,后发的劣势已经显现出来了,不要再沾沾自喜了,后来的学生接触到了正统的法律学习,接受了正规的训练,他们外语也比你们强得多,你们这些30年后已经50多岁了,你们后发劣势已经表现出来了,       要有危机感了,你们逐渐要被历史淘汰了,历史的规律就总是有一批年轻人要超过你们的,再靠老本可能不行了。
        对你们青年人来说,我觉得应该有比较高的更多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想你们很多人都是在正规的大学十年学习拿到博士学位了,或者拿到硕士学位七年了,你们应该比我们所了解的法学,你们所学的文章应该比我们深入的多,系统的多,你们应该拿外语来写作,来参加世界的比赛,或者在国际论坛上要有你们的一席之地。回想我们中国的法学,严格说,还是很惭愧的,中国人可以在自己内部骄傲一点:我们不是那个幼稚的法学了,我们已经是成年法学了,我们法学不能再说是幼稚的了,我们刊物书籍也很多了。但是我们拿到国外比一比,中国有多少文章,有多少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呢?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团体里面有几个中国人能够在里面表现呢?在里面登台?来发挥自己作用呢?所以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最后一点,我觉得青年人在发挥自己他的力量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一个更高的道德上的标准,所谓更高道德的标准就是文风,一个人的文风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他小的时候文风不正,大的时候肯定也是文风不正的。这个文风更多的是踏踏实实的做学问,一点一滴做学问,学校里面很多揭露出来抄袭、虚假等等现象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了,需要我们引起高度注意,也许你从小做文章会引用别人的问题,你大了的时候我可能看别人的材料引用也就是这样一回事,这就是缺乏一个很严格的做学问的自我要求,所以这是一个很需要提起注意的,任何文章应该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当然当今的世界没有可能哪个文章是完全自己的,都是大量看了人家的文章形成的。但是你引用他人文章的时候你应该注明,应该说明来源。“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所以希望年轻学者自开始搞学问的时候就有一个良好的学风,这是良好学风培养了终身受益不浅,如果这个学风开始打歪了,将来很危险,拿这个话勉励后起之秀,谢谢大家。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非常感谢江老师。江老师对我们青年学者给予非常高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下面请青年教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韩春晖博士致辞。

        青年教师代表:韩春晖(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博士)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学友,各位同学,当我走向这个讲台的时候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惶诚恐。一般普遍的比较热情的表达是这样说,他说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努力,我们一定也会创造条件把你们扶上来,并且送你们好好走一程。但我心中有一句话从来不敢说出来:你们不下,我们怎么上呢?因为目前法学界学术资源非常稀缺,青年人要获得比较好的学术资源,往往是以成名学者不参与为前提的。之所以不敢说出来,就怕政治化理解成:“你不下台,我们怎么上台?”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举行非常难能可贵,它真正为青年人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提供一个跑马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依据我的解读,之所以安排江平老师和我的发言,是为了全面展现法大人老中青三代的一种传承。自1952年学校成立以来,法大人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像江平等等一代代法学大家,矗立于桥头。德国学者费希特曾经指出,学者使命第一在于发现人类一般发展进程,并且努力促进发展进程。实际上法大人自觉担当并且努力建设的正是这样一种使命。从50年代法律平等大讨论,到改革开放之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第二在于始终具备创新的勇气。这种创新勇气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中,而且体现在制度实践发展中,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行政立法讨论中,江平教授提出了不妨先制定行政诉讼法,这是多么大胆的难能可贵的创新。第三在于始终保持不老的激情。古罗马一位皇帝说,当我身体还没有衰退的时候,而我的激情已经从生活中开始撤退。老一辈法大人从来都是保持不老的激情,尽管他们年逾古稀,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燃烧着自己的热情,他们所能做的绝不仅仅只是呐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他们永远不老,因为他们始终有一颗不老的心。
        这是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始终坚持不懈的一种传承,我也知道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主旨是努力创新,因为创新确实是学术的灵魂,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理解创新。实际上在座的前辈与晚辈,评论人与报告人同样是创新的观点,因为我们走过的你们早已走过,我们正在追求的,你们也还在追求,即便此时此刻,只不过是昨日重现。但是毫无疑问因为有了传承,对于我们而言他是最是一年春好处,最后祝愿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马不停蹄,马到成功。谢谢!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谢谢韩博士精彩的发言。下面我们有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斯喜先生讲话。

        致辞领导:陈斯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尊敬江平教授、尊敬的周会长、黄进校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我觉得中国法学会举办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确实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对于发现青年才俊、培养青年法学新秀,推进我们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的创新,加快依法治国,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法律实务界向这次论坛举办表示祝贺!
        来到学校,来到这个论坛上,我看到这么多法学新秀正在不断的成长起来,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确实让人非常的高兴,让人非常的欣慰,同时我作为一个刚从青年走过来的即将步入老年人或者已经步入老年人的一个人也感到一丝丝悲伤,因为安排我在这里讲话,不能和你们一块讨论,说明我已经老了。正是你们一代一代青年法学新秀不断成长,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的不懈动力。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总结了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所做出的一个选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我们法治进展是很快的,这是世人所注目,是公认的,法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法治发展确实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将形成,同时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老百姓法治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对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包括法律的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更高的期待,对我们现在法治状况还有很多意见,所以下一步是怎么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是摆在当前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国家应该说在历史上也有很丰厚的法律思想、法律传统,但是现在的这个法治等一系列的概念、理念、价值追求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要深化法治,使法治在我们国家生下根来,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确实是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面临着怎么让我们中国传统的这些法治思想,使他能够适应现代的要求,也就是面临着传统现代化的问题,同时也要西方的这些法治理念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来,使它实现中国化,这个我觉得恐怕是我们要深化依法治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实现这么样一个任务,确实是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劳动,需要我们有创造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形成一套有中国独特贡献的法学理论,才能够使我们的法治具有深厚的基础,我觉得这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法律移植、法律现代化以及全球化”非常好,相信这次论坛一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一定能够从中发现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法学家,最后祝愿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利,谢谢。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谢谢陈斯喜先生。下面请中国法学会周成奎副会长讲话。

        致辞领导:周成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尊敬的江平教授,陈斯喜主任,黄进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代表韩杼滨会长和刘飏常务副会长,对这个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出席表示由衷欢迎,同时作为论坛主办单位,也要向这次论坛承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表示感谢。我想没有你们的支持,这次论坛要如期、如此举办是不可想象的。还要感谢这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法制日报》,以及今天到会的各新闻媒体,没有你们的参与,我们这次论坛影响的可能只能局限在今天这   个会场上。本来刘飏同志要亲自出席这个论坛,但是因为临时有事,她让我代表他讲几句话。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法学会为什么要举办青年法学论坛,我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推动我国年轻的法学和法律工作者更快地成长起来。中国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尖、作风硬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队伍。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人才,也在实践当中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但是我们毕竟有一个法律和法律人才的断档期,现在老一辈法律工作者人数已经不多了。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法律教育、法律实务部门领导的大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法治的恢复期开始学习法律,并且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人数也不是很多,这同我们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样一个客观需要相比,是不适应的。所以,中国能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能不能真正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的因素是人才,是年轻的法学法律人才能不能一批又一批的成长起来。中国法学会举办法学青年论坛,就是为了使年轻的法学法律人才搭建一个加快成长的平台。
        中国法学会对年轻人才的成长始终是重视的。我们曾经先后五次评选了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一共评选了五十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并且正在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政法系统的重要骨干,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底以前,我们还将组织评选第六届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我们正在本着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拟定一个评选的办法,力争把确实优秀的青年法学家评选出来,并且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年轻的法学法律人才的成长。今年我们还已经决定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部分课题招标当中首次设立一个青年项目,资助45岁以下的相对比较年轻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研究工作,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我们准备拿出40万块人民币资助十个项目,等我们有了经验,我们还想扩大资助的范围,加强支持的力度。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决定于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举行法学青年论坛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为了使年轻的法律和法律工作者更快的成长起来,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更深的了解,一定要鼓励他们把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当然,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缺乏民主和法治的传统,我们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不向外国学习是不行的,不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也是这么做的。大家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治工作委员会有一个资料室,这是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成立起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国外的法律,我们在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外汇是非常紧张的,彭真同志申请了一批外汇,在国外购买主要发达国家的法律,并且每年把他们修订的法律都买过来,现在可能这个研究室所收藏的外国法律在国内各个图书馆当中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多的,但是应当说是相当多的之一。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研究室,这个研究室重要任务就是翻译外国法律,我们从高等院校录取了英语的的、法语的等等的人才。我们中国搞法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跟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记得托克维尔在他《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当中曾经讲过美国宪法问题,他说美国宪法在美国实施是非常好的,但是这部宪法拿到别的国家去可能只是精美的艺术品。这个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有一个粗浅的看法,每个时代法律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些价值取向,每个国家可能是很不相同的。中国的法学研究应当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法学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善于从中国自己实际问题出发,又善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样一种作为成功的标准。由此我们作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年轻同志要多关心中国法治的实践,要解决我们从理论来到理论去不着边际的毛病,我们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要关心法学最新成果,要解决就事论事,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很难提高的问题,总之两个方面都要互相的取长补短,把理论和实践脱节这样一个问题解决好。
        为了使年轻的法学法律工作者更快成长起来,我们还要大力的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这样一个思想路线和理论品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致力于民族之林,能不能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要看有多少创新,出了多少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等等。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面出人才最多的往往是社会的转型期,突出的比方像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时期,出了一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战略家;又比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个时期又出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知道光文学方面就出了鲁迅、郭沫若、老舍等等。我们现在中国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现在还不能说市场经济这个体制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我们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人治正在走向法治,从贫穷正在走向富裕,从单一正在走向多元等等,社会这种深刻的变化正是我们法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样一个历史的机遇,争取在法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去年我们中国法学会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国法学创新论坛。这个论坛的目的就是要提倡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法学研究方面能够不断的有所创新,我们由衷的希望广大法学和法律者能够从中国特色研究中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性的认识,加快我们从法治建设的必然王国向法治建设自由王国转化这样一个过程。
        各位同志、老师们、同学们,第3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讲台也将从首都北京走向京外,到时候会有更多人受益其中,热切期待着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谢谢周副会长!
        下面进行第二个程序,颁发论坛报告人荣誉证书。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组委会于2010年1月6日发布征集论文的公告,并组成了以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教授为主任的论文评审委员会。截止3月21日共收到论文80余篇,其中符合条件的77篇,作者分别来自全国51家法学科研单位。3月21日下午,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匿名评审办法,经过认真的评审,评审委员会最后确定了12篇论文作为本期论坛报告的论文。这12篇论文的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范雪飞、北京大学郭雳、中国政法大学韩春晖、中国政法大学李怀胜、宜宾学院雷安军、清华大学马剑银、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学、西北政法大学邱昭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莉君、上海交通大学魏磊杰、澳门科技大学谢耿亮、中国人民大学杨东。
        下面有请主席台嘉宾为入选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报告论文的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主持人: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来宾们、同学们,第2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紧接着是论坛主旨发言,之后是论坛三个单位的发言,在会议议程上都有相关安排。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