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 》专题报道 》往届回顾
首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开幕式及主旨发言实录

时间:2013-06-03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法学会主办、法制日报社协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共同发起并承办的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启动仪式暨首期论坛现在开始。
  今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论坛启动仪式,二是首期论坛,最后是简单的闭幕式和论坛标志交接仪式。非常高兴接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由我来主持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启动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以及媒体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欢迎大家!
  下面我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启动仪式和首期论坛的领导和嘉宾: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法制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贾京平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教授(详见嘉宾名单)[08:32]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出席今天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央各部门和高校的嘉宾,包括全国政协社会与法治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政法社保司、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法学院和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新闻媒体的很多朋友,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领导不顾严寒,一大清早拨冗来参加我们的论坛,关心全国法学青年的成长,共同推动法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08:34]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  [08:45]

         [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尊敬的刘飏会长、江必新院长,以及各位来宾,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在岁末年初,天寒地冻的时候,同志们拨冗来到我们的学校,参加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启动以及首届论坛,可见大家对这次活动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08:47]
        [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明年将是成立60周年。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的青年法学人才。这些同志在走出工作以后,逐渐地在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中、法律教育战线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在我们国家法治法律教育的方面都做了应有的贡献,成为重要的力量。中国法学会是中国法学家精英荟萃之家,集中了全国优秀的法律人才,长期在我们的法律教育、培育青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我们这两个单位携手合作,共同倡导法学青年论坛,用这样的方式来加强老中青薪火相传,来加强我们对法治建设的关注,推动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08:47]
        [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2009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触底的情况下,或者说表现得还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经济逆势而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在社会发展,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们的法治建设、法律教育、人才培养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是我们知道,在新的发展下,并不等于问题更少更简单了,我们面临着众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新的挑战,在经济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保障我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样一个法治环境,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保持社会的和谐,民生的保障,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又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创新的思维,用改革的方法,用面对实际的态度,积极的探索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应该讲,我们是在前进,但同时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作为先导的基础的全局的保障的法律,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我想在这个方面我们加强研究,不管是理论的研究,不管是实践中解决问题,都需要我们老中青法学工作者共同来出力,发挥我们的智慧,贡献我们的力量。尤其是对于青年同志,他们正在成长之中,新的历史任务必定要落在他们身上。我想,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对未来的希望首先是寄予在青年身上。对于法学青年来说,我们成立这样一个论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这对于我们的法学教育、法治建设必定有很多的帮助。在此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论坛顺利启动,祝愿论坛一次比一次办得好,为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开辟新的非常好的前景。谢谢大家。  [08:48]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下面清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致辞。  [08:48]

         [贾京平(法制日报社社长)]: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祝贺本次论坛开坛。我想讲三点内容。  [08:49]
        [贾京平(法制日报社社长)]:法学家要走出象牙塔,大踏步的介入社会生活。经济学是经师济民之学,法学是治郭安邦之学。改革开放30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经济学家辈出。但是近几年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开始大讲起法治来了。因此,我觉得从现在起,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该是法学家影响中国的时候了。今天我们讨论的城乡二元问题,就是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横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社会之墙。中央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着手解决这件事。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希望法学家们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康呼一呼。  [08:50]
        [贾京平(法制日报社社长)]:第二法学家们要写高头讲章,也要做开启民智的小文章。做一些法治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基本概念的普及工作。过去,我们主要讲普及法律知识,现在看来,还要补上普及法治精神这一课。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来看,虽然都说要搞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但是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法治,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今年,我们法制日报社招聘,来的一大帮硕士,我们出了题,没有谁说上几句关于这个问题大体准确的话。社会主流人群并没有在内心认同我们要搞法治,叶公好龙者不少。在124法治宣传日那天,温家宝总理把他在法大的讲话交给我们刊发,里面讲了多数干部说不出来的认识,比如说“法比天大”等等,讲得非常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看了这篇讲话,我在想,我们说民主有阶段性,要慢慢来,民主有两面性,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法治是不是要慢慢来?有没有明显的重大弊端?如果没有,法治,基本人权保障,可不可以在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先行一步?这些问题是制约中国法治发展的基本问题,期待着法学界做出回答  [08:50]
        [贾京平(法制日报社社长)]:第三,法制日报是中央政法委员会的机关,报社旗下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平面法治媒体法制日报,有法制周末,有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媒体法制网,还有其他的法制文粹报、法制咨询等,我们愿意加强与法学界特别是中青年法律学人的交往合作,原以为法学界提供说话发声影响大众的传播平台。原以为营造法治社会的氛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明年8月1日是法制日报创刊30周年,我们将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欢迎大家参加。  [08:50]
        [贾京平(法制日报社社长)]:最后,预祝法学青年论坛越办越好,谢谢。  [08:50]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贾社长的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论坛的发起单位和首期的承办单位,下面有请韩大元院长致辞,大家欢迎。  [08:51]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尊敬的刘飏常务副会长、尊敬的江必新大法官、尊敬的程天权书记,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作为本次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共同发起单位之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向论坛的正式启动暨首期论坛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借此机会,我代表法学院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法学院发展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08:52]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明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60周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个学术共同体当中,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自身的法学家,更有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的中青年法学院。每次开学典礼,我都要问同学们为什么要选择人大法学院?同学们的回答是,人大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团队,老中青优秀的队伍吸引了有志于法学的年轻人。当然,为什么选择北大、政法大学,回答都是一样的,只是吸引的角度不同。老教授的吸引力更大,年轻的特别是40岁以下的青年法学家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作为院长,我为法学院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学队伍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责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尊重每位教师,如何为老师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如何改善老师们的生活条件等等。  [08:52]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法律学人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青年人是否奋进有为,都会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法学家的培养关系到共和国法治的未来,关心到一个国家的学术的主体性和尊严。重视培养青年法律学者,为他们学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每个法学院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我们需要给青年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要鼓励他们安心的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学术活动,使青年才俊更快的脱颖而出。培养青年法学人才是整个法律共同体的共同事业,光靠几个法学院影响是局部的,是有限的。无论从法学研究还是法律教育的角度还是国家的整体战略来看,我们都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忠于理念的优秀的法律人才,为他们成为将来法治建设的精英人才创造条件。  [08:54]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作为法学界全国性的学术团队,始终关注和支持青年法律人的培养,提供了各种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共同发起的法学青年论坛,将为广大的法学青年学者提供成长的土壤,以发现、汇聚和培育法律人才,推动法学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宗旨,最终建设成面向全国法学青年的高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  [08:57]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青年法学人的人品和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法学研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青年法律学者的人才格局决定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律事务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今天的论题秉承了我们的实践意识和开放意识,希望本次论坛将成为全国青年法律学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推动法律建设的契机和平台。  [08:57]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新年即将来临,我代表法学院祝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祝愿本次研讨会顺利成功,谢谢大家。  [08:57]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韩大元院长,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德高望重的孙国华教授代表老一辈法学家致辞。  [08:57]

        [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尊敬的刘飏会长,尊敬的江必新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今天让我在这庄严隆重的大会上,代表老一代的法学家来致辞,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很高兴,同时心情是很激动的。60年前,我也是个青年(笑),现在老了,我们这一代都老了,年龄不饶人。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青年。  [08:59]
        [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家知道,新中国的法学是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我们有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我们终于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真是不容易。不过,我以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还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我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小平同志讲过一句话,号召我们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我们是不是学会了?我觉得学会了一点,但是离现在社会发展要求还是很远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远远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不但有着中国特色法治理念,我们的各部门法学也有了许多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距离党和生活现代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监督不够,没有查出来,执法不严,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存在。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所以我们必须寄希望于我们中青年的法学家,特别是青年法学家,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常年说得好,英雄出少年,英雄都是从青少年里出来的,我们这些老一代的法学家,我想就是尽力而为,但是主要靠大家。我相信,我们的青年法学家一定会青出於蓝胜於蓝,坚持老的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忽视专业法律问题的研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的做教学和教育工作,吸取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克服我们的缺点,弥补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不足,跟上时代的要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锐意创新,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人类法律文化的繁荣和丰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促进世界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9:01]
        [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我们在体育方面,有了好多奥林匹克的冠军,我们在法学方面,也要有世界一流的冠军,就靠各位青年法学家们了。在此时此刻,我特别怀念我们那些许许多多老同行、老战友,特别是离开我们已经走了的那些同志们,更怀念那些教导我们的,当我们老师的,当我们是个青年的时候,他们教导我们的那些更老一辈的法学家。从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的法学家们,我怀念他们。他们这些老一辈的法学家,都曾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呕心沥血,但都已离我们而去。以上我对青年法学家的希望和祝愿,也是在九泉之下的这些老一辈的法学家们的心愿。  [09:02]
        [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最后,祝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胜利召开,越办越好,祝我国青年法学院茁壮成长,祝各位同志们新年快乐,虎气生生!  [09:03]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孙老师语重心长的致辞,中国法学会下属40多家研究会,涵盖了法学的主要学科和实务界的主要系统,下面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附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王利明教授代表中国法学会下属的研究会致辞。  [09:04]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尊敬的刘飏会长、江必新大法官、程天权书记,各位领导、同学、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下属的40多家研究会,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感谢中国法学会为青年学者从事交流活动搭建了非常重要的平台。  [09:06]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近几年来,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注重对青年学者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青年法学论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这个专业学会也高度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就我们民法学会来说,我们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已经在民法学研究会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经常邀请青年学者来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民主研究会也积极联系出版社为青年学者出版著作提供便利,我们还设立了中国民商法发展基金,每年对于研究成果奖给予表彰。同时为纪念佟柔先生为中国民法学做出的贡献,促进我国民法学的繁荣和发展,特别设立了佟柔民商法学优秀论文奖。  [09:06]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年轻学者的培养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民法学会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借鉴了兄弟专业学会的经验,不断的完善对青年学者的培养机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的法学研究从昔日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今后任重道远,我们整个法学研究的水平,整体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提升,所以我们确实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责任的重大。我同意刚才几位老师谈到的,振兴中国法学、繁荣中国法学,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中国意识。我一直认为,法学是一门本土性非常强的学问,法学研究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的文章应该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什么是法学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我一直认为,解决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的法学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对世界法学发展的贡献,也就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09:08]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我觉得人在天地间,贵在自立。国家和民主,贵在自强。我们的法学,我们的民法学,应该在世界的民法学之林确定自己的地位,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内容和体系,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我们自身的特性,我们经济社会的现实也独具特点,同时我们有辉煌伟大的历史上的中华法系,发挥着光荣而重大的责任。我们需要借鉴两大法系的经验,需要把握法学发展的趋势,但是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跟着外国学者亦步亦趋,随波逐流,我们要勇于创新,提升我们的法学水准。  [09:08]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但一定要从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这需要我们全体法学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努力。110年前,梁启超先生发表了《少年中国书》,道出了青年的责任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对国家法治建设和研究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希望寄于青年,未来寄于青年。  [09:09]
        [王利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衷心的祝愿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愿法学青年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09:10]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王利明副校长,下面有请法学界青年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发言。  [09:10]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非常荣幸能够在今天作为中国法学青年的代表在这里发言,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其实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举办本身就体现着国家对整个青年法律学人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殷切的期盼,我感到责任重大。我发言的题目是《我们应该向伟大祖国贡献什么》。  [09:12]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里,我们的国家已经走出了泥沼、坎坷,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和谐,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和繁荣的学术,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大都是在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较优越,不像救亡时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也不像斗争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历史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成了法学研究国家队的队员,只不过现在还是年轻队员和替补队员,按照法学国家队的邀请要具备博故通今的扎实工地,这些我们暂不具备。好在老一辈的法学家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不愿意重蹈覆辙,我们不愿意次生虚度,让前辈们薪火相传的法律事业在我们这一代中哄然倒塌。如果我们不愿意重蹈中国男足的覆辙,沦为“臭脚”,我们就要不断的努力,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为国家决策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的法学事业需要代代传承,建设的道路还漫长,对于我们青年法律学人来说,我们将始终保有浓厚真诚的人文情怀,维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我们将秉承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作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治学,我们将始终以法治为信仰,相信法治的力量,法治天下最终将会实现。  [09:14]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此我们向中国法学会和各位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中国法学界、法律界的群众性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搭建这样一个高水平的法学青年的互动平台,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我们对老一辈法学家心存感激。老一辈法学家学术精深、德高望重,为共和国法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之重宝。多年来,他们传道授业,辛勤培育后学,其高风亮节,令所有的后学景行行止、如沐春风,他们爱国爱法爱人民,情怀永驻,坚持工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对中年一代法学家深感敬佩。他们处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一线,是引领学术风气、完善学说体系、探索理论前沿的法治栋梁。  [09:15]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我们该向伟大祖国贡献什么?答案已经有了,见贤思齐,那就是一切。  [09:16]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大家。  [09:16]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下面请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大法官代表实务部门讲话。  [09:16]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尊敬的刘飏书记、天权书记、孙国华老前辈,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09:18]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有机会,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法学青年才俊一起见证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诞生,我感到格外的兴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代表共和国首席大法官王胜俊院长,对青年法学论坛的启动仪式和首期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  [09:18]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是充满朝气,充满热情,充满向往,充满美好的词汇。青年是人生中最壮丽的年华,青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中国法学繁荣发展的希望。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通过发现汇集法学青年人才,为法学青年才俊搭建高规格的全国性交流平台,这对于助推青年才俊更快的脱颖而出,对于推动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的创新,对于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衷心的希望,我们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成为催生中国著名法学家的孵化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智囊团,成为中国法学薪火相传的加油站,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生力军的大本营。罗曼罗兰曾经说,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是青年,当前我国的法学建设正在新的起点上,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法学青年可谓是功逢其胜,有宽阔的舞台。  [09:20]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方面党和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把法治放在这样的位置上,事实上是很少的。  [09:20]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另一方面,我们的法治建设正在逐步前进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和障碍,还有很多曲折的道路可走,我想这种反差越大,这些问题存在得越多,恰巧是我们青年发挥作用的广阔的舞台。问题越多,困难越大,我们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就会越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我们的法学青年要把崇高的法治理念和政治使命同坚持不懈的精神结合起来,把法治事业和厚重的本土情怀结合起来,把英姿勃发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把对法学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同现实问题的弃而不舍的关注结合起来。  [09:20]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孙中山先生曾经预言,中国之复兴当出于中国青年之奋斗。我相信,只要中国法学青年齐心努力,奋斗不止,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法治的振兴一定会指日可待,衷心祝愿法学青年论坛越办越好,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09:21]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法学人才是中国法学界、法律界的未来和希望。中国法学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队,作为法律界、法学界的全国性群众团队和学术团队,作为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培养和促进青年法学人才的发展和成长,下面有请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讲话。  [09:22]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尊敬的程天权书记、尊敬的江必新副院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筹备,今天终于正式启动了,确实可喜可贺。  [09:23]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个论坛的称号为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顾名思义,我想它的设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论坛旨在发现、汇聚和培育青年法学人才。因为我们的青年代表着活力,代表着创造,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未来。就因为是这样,我们论坛的主办方、组织方在挑选主讲人、发言人,大致上是有一个年龄的限制,一般不超过40岁,多数都是70后、80后。这些青年才俊大都经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和严格的法律思维,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应该说是我们中国法学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也是我国法律建设事业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09:24]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关注法学青年的健康成长,对中国法学会而言确实是责无旁贷的。大家都知道,中国法学会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奖项,评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我看主席台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就是我们的十杰之一,我们已经评了五届,在2010年将评第六届。  [09:25]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我想我们的青年论坛应该是我们十杰的前奏,做预备的。  [09:26]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我们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论坛的启动仪式和首届论坛,我们看重的也就是我们的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深厚的人文、学术底蕴,特别是我们的法学院作为我们的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为我们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法学人才,论坛从这里启动,本身意味着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  [09:26]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二是论坛体现了全国性和高关注度。全国青年法学论坛说起来名头真的不小,它确实是面向全国的,而我们首期也是向全国征集论文,报告人和评议人也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的法学院所,发言的12位青年学者也都是经过严格的程序来选定的。  [09:27]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论坛的主持人也都是相关领域的大家,出席的嘉宾也有我们实务部门的高层领导,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拨冗来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和讲话,体现了司法界的高官对青年人的关怀核对青年论坛大力的支持。  [09:29]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应该说,我们这次论坛的策划在媒体报道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法制日报社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方才社长贾京平先生做了致辞,讲得非常好。他们将做深度的报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的媒体记者也都热情的参与,法制网将进行全程的文字直播。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这样的一些策划和设计,要提高我们论坛的关注度,扩大论坛的影响力。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必须把我们论坛要向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三是论坛注重跨学科的交流。论坛以关注中国现实法治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跨学科之间的交流,避免以往我们关起门来就法治谈法治、自说自话的局限,构建法学与非法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  [09:30]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法制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当前非常重大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除了我们法学界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主旨发言人之一就是温铁军教授,他是著名的“三农”专家,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高度和深度  [09:31]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论坛是年轻人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是年轻人崭露头角的平台,也是名家荟萃的舞台。一些名家大家都将亲临现场点评,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和讨教确实非常难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法学家如孙国华教授为人为学的风范,领略到中青年优秀法学家如王利明教授严谨治学的风采。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对我们年轻的学者产生很好的激励和影响。  [09:32]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我最后对论坛提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论坛要注重参与的广泛性,努力办成全国法学青年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这个青年论坛将以人大为起点,将走向各地,走向全国。每期论坛将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联系京内外不同的法律院校和司法机构共同承办。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参与论坛活动,真正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界与实务界的互动,京内与京外的互动。特别强调一下,我们要特别注重扶持京外的法学青年,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条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论坛成为面向全国法学青年高规格、多学科、全方位、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全国法学青年展示才情和才智。二是希望论坛不断创新,打造法学新秀辈出的一个重要基地。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求新求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顶级品牌,实现法律创新。论坛要集中展示承办单位某一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年轻团队的整体实力、扶持法学青年的政策和力度,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欲和理论勇气,使论坛成为培育、扶持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法学新秀辈出的孵化器。  [09:34]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  [09:35]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刘飏书记,下面我们举行启动仪式的第二项议程,有请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为“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启动揭牌。  [09:35]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正式的论坛开始之前,我们论坛设置了两位主旨报告人。参加今天论坛的报告人都是不满40周岁的法学青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青年人的标准是40周岁以下的,像我们这种49岁的人是中年了。今年10月15日,组委会面向全国征集了论文,12月9日组委会首期论坛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严格的评审,最后确定了12篇论文的作者作为今天论坛的报告人。本期论坛的主题是法治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围绕四个单元围绕着城乡二元与社会正义、社会转型与纠纷解决、社会保障与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与城市化四个单元来讨论。每个单三组,每个评论人都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评论,单元的主持人对单元全部的报告人和评论人的发言进行总结性的评论。我们请的主持人和部分评论人都是相关领域里著名的学者。为了促进报告人的积极性,本期论坛设立了评审委员会,将根据报告人发言的内容,从12位报告人当中选出4位更精彩的报告人参加明年年末的年度优秀法学青年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将在一周以后通过媒体发布公告。本次论坛的议程比较紧,组委会要求每位发言人严格遵守发言时间,主旨报告人和各单元报告人的报告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评论和主持人的评论控制在8分钟之内,组委会安排了专人在最后一分钟的时候进行提醒。  [09:55]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现在我们开始主旨报告人,首先请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锦光教授,大家欢迎。  [09:55]
>我人民大学举办论坛的启动仪式和首届论坛,我们看重的也就是我们的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深厚的人文、学术底蕴,特别是我们的法学院作为我们的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为我们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法学人才,论坛从这里启动,本身意味着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  [09:26]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二是论坛体现了全国性和高关注度。全国青年法学论坛说起来名头真的不小,它确实是面向全国的,而我们首期也是向全国征集论文,报告人和评议人也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的法学院所,发言的12位青年学者也都是经过严格的程序来选定的。  [09:27]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论坛的主持人也都是相关领域的大家,出席的嘉宾也有我们实务部门的高层领导,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拨冗来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和讲话,体现了司法界的高官对青年人的关怀核对青年论坛大力的支持。  [09:29]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应该说,我们这次论坛的策划在媒体报道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法制日报社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方才社长贾京平先生做了致辞,讲得非常好。他们将做深度的报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的媒体记者也都热情的参与,法制网将进行全程的文字直播。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这样的一些策划和设计,要提高我们论坛的关注度,扩大论坛的影响力。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必须把我们论坛要向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三是论坛注重跨学科的交流。论坛以关注中国现实法治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跨学科之间的交流,避免以往我们关起门来就法治谈法治、自说自话的局限,构建法学与非法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  [09:30]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法制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当前非常重大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除了我们法学界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主旨发言人之一就是温铁军教授,他是著名的“三农”专家,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高度和深度  [09:31]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论坛是年轻人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是年轻人崭露头角的平台,也是名家荟萃的舞台。一些名家大家都将亲临现场点评,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和讨教确实非常难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法学家如孙国华教授为人为学的风范,领略到中青年优秀法学家如王利明教授严谨治学的风采。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对我们年轻的学者产生很好的激励和影响。  [09:32]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我最后对论坛提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论坛要注重参与的广泛性,努力办成全国法学青年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这个青年论坛将以人大为起点,将走向各地,走向全国。每期论坛将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联系京内外不同的法律院校和司法机构共同承办。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参与论坛活动,真正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界与实务界的互动,京内与京外的互动。特别强调一下,我们要特别注重扶持京外的法学青年,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条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论坛成为面向全国法学青年高规格、多学科、全方位、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全国法学青年展示才情和才智。二是希望论坛不断创新,打造法学新秀辈出的一个重要基地。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求新求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顶级品牌,实现法律创新。论坛要集中展示承办单位某一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年轻团队的整体实力、扶持法学青年的政策和力度,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欲和理论勇气,使论坛成为培育、扶持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法学新秀辈出的孵化器。  [09:34]
        [刘飏(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  [09:35]
        [主持人:陈桂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谢谢刘飏书记,下面我们举行启动仪式的第二项议程,有请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为“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启动揭牌。  [09:35]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谢大会组织者给我这个机会谈谈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这次主题是法治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今天我的主题是《我眼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首先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因为温教授对“三农”问题有很深的研究,我在这个方面没有办法和温教授比。但是我有我的特点。首先,我出生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在城里工作,我的母亲是农民。第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生活我都经历过,首先在农村生活,我前19年在农村,后30年在城市。我和温教授都是79级的,我在宿舍里没有见到他,可以推断他是北京人,北京人是走读。温教授的口音可以看出来,他是在大院里长大的。  [09:58]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今天我的发言讲两点。第一点想讲讲我的经历,在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经历;第二我们探讨城乡二元结构,我不想谈从宪法学去分析这个问题,而是还原到二元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在哪里。  [10:01]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我先说说个人的生活经历,我是安徽徽州人,徽州原来是一个地区,我们属于歙县。我来念书的时候,我们的公社叫箝口人民公社,下面有一个成堂大队。我9岁入小学,没有上过幼儿园。因为我有一个弟弟,父母让我看着弟弟。后来小学4年级一边上学一边放牛,开始是小黄牛,年收入400工分,后来改放水牛,800工分。初中一年级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我和弟弟在一个生产队。我从小学就是户主,秤粮食要盖我的章,一边念书一边在生产队劳动,主要是星期天和星期六下午,星期六上午下课后赶回家,到生产队队长家里分配工作,星期一早上再到学校去。寒假虽然冷,但那个时候大搞农田建设,主要任务是挖水塘的瘀泥,晚上在生产队里睡仓库,一个晚上1个工分,我最多的一年挣到1700多工分,这已经很厉害了。在生产队里干活是很出色的。我割水稻和插秧的速度是第一把交椅。  [10:02]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在座的很多人都有我的经历,主要是干工活。林来梵教授小时候主要是卖葱。我在初中的时候是篮球队长,初中篮球队在我们县里得到了第二名。第一名要参加地区的比赛,暑假就没有办法拿到工分,我就不好好打,我的队员们都埋怨我,所以得了第二名。之后高考的成绩不错,就来到了人民大学。父母对我考什么大学是根本不关心的,只要你离开农村就可以,只要由农民的身份变成城市居民的身份就可以了。哪一天高考父母都不知道,填什么志愿都不知道。上人民大学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分数下来以后,这个时候填志愿,什么大学呢?很苦恼。正好我身边经过一个像老师身份的人,你应该填人民大学,因为这里毕业基本上都是做官。  [10:02]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我1979年到人大念本科,之后念硕士,留在人民大学教书,过上了城市生活,身份是北京居民。纯正的北京人也指责批评我,林来梵教授今天早上坐出租车来,司机批评他不带零钱。我也有这个经历。北京人说我是外地人,外地人说我是北京人。这是我比较尴尬的经历。  [10:03]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下面是我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二元结构?我理解是在中国社会的共同体当中,不同的社会成员处于相对隔离的一种生活范围和生活状态。所以,城乡二元结构也可以说是城乡的隔离。这种城乡是一种相对的隔离。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上,并不是完全的隔离。相对性的第一点就在于城乡虽然处于两种不同的生活范围和状态,但是在政治生活和思想生活上是完全一致的。从我小时候在农村的体验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虽然没有电视,小的时候没有电视,但是有线广播,你可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生产队里有生产队长,可以组织大家学习,念报纸。政治生活应该是一样的。在思想生活上也是一样的,这两个生活城乡之间是一体化的。其他的生活是不相同的。  [10:04]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第二农民身份并不是绝对的不能转变成城市居民的身份,城市居民的身份也不是绝对的不能转变为农民的身份,这是它的相对性。为什么处于城乡二元的结构下呢?因为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是,农民希望过城市生活,城市居民不愿意过农民的生活。农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差异在哪里?我所理解的差异有以下几点:1、由于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主要是一种露天劳动,在室外劳动,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由于生产方式落后,非常劳累,收入非常低,在我的生产队里,十个工分只能拿到三毛多钱。一个壮劳动力,一天就按十个工分计算,只能赚到三毛多钱,如果能拿到五毛钱,生产队里的男性青年找对象就特别容易找;2、由于农村的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的水平和农民的觉悟,收入更低。我们搞农村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由于这种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水平,脱离农民的觉悟,使得误工的现象,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非常严重。承包制最大的优点是生产队机制下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没有了。  [10:06]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农业承包制的顶点,好处的顶点就是这一点,并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所以农村承包制到一定的程度,就到顶点了。可以说,实行承包制之后,生产力水平的水平比在生产队的时候要下降,在生产队有拖拉机耕田,而承包就不需要,因为不是规模式的生产。生产队的情况下,由于误工很多,收入更低;3、在收入低的情况下,还要缴纳农业税和公粮,我经常推着独轮车去缴公粮。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作为生产粮食的产地,为什么农村饿死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城市饿死的人很少。  [10:08]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4、农民是没有休息权利的,你劳动一天有工分,不劳动没有工分;5、农民没有住房分配;6、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当时有赤脚医生,公共医疗制度,现在这个制度也没有了;7、农民教育保障非常低,95%的人是不能上高中的,我是由于各方努力而上了高中;  [10:09]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8、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非常低;9、农村对国家公共设施贡献程度非常少。城市的优点我就不介绍了。  [10:10]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怎么使得农民在农村生活,居民在城市生活?首先是身份,城市居民和农民的身份,根据是户籍。取得的主要原因是出身,出身的时候采用的是血统主义,父母是什么身份,孩子就是什么身份。而在父母当中是采用的随母,母亲是什么身份,孩子就是什么身份。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后来的变更,我昨天晚上在家里绞尽脑汁想了想,农民身份怎么变成城市居民?  [10:10]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农民要变成城市居民,基本方法有这么几条:1、城市工作需要,这个时候适用于建国初期,一部分农民由于受过教育,有文化基础;2、上大学;3、当兵,在部队当个干部,转业;4、招工,在文革当中,有一段时间,从农民当中招了少量的农民到城市里作为工人;5、顶替,文革结束不久,父母有在城市工作的,有适龄子女,顶替父母;6、民办教师经过考试成为公办教师;7、买卖户口,城市居民的光环褪下去的情况下,一些农民花钱买城市户口;8、解放前参加革命,解放后成为城市居民,比如说毛泽东。也有一部分农民身份没有改变,但是从事城市居民的工作,比如说陈永贵大叔,他始终是农民身份,但是他贵为副总理。  [10:12]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城市居民要转变为农民身份,基本方法:1、妻儿在农村,由于本人犯了错误,发配回家;2、妻儿在农村,没有犯错误,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压力过大,经过动员,发配回农村;3、上山下乡,经过动员,大规模的到农村去,变成农民的身份,这些人陆续回来,我看到很多的回忆文章,大量的是控诉农村生活,控诉上山下乡的政策,我始终不可理解。上山下乡一种是集团生活,知识青年一起生活。另外就是插队,回来痛骂这个制度。  [10:14]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也有一部分人身份没有变化,但是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比如说我们的孙国华教授、许崇德教授等在文革期间就被送到江西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身份没有变,依然拿工资,他的工资把物价哄抬上去了。孙老师的外号叫“孙老铁肩”,挑担子很厉害。还有一部分是干部,这部分人称为进入牛棚,控诉的文章也比较多。  [10:15]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你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我们知道,人都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哪里有幸福生活,一定会追求这个生活。你用什么方法固定在这里,使你不能进行自由的迁徙。  [10:15]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经济短缺的体制下,是采取的发粮票的制度。农民没有粮票,没有办法在城市生活。当然粮票制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这个制度在80年代的中期就没有了。用这个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做不到了。  [10:16]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第二就是住房制度和租房制度,城市里是分配住房,农民是自建,农村给你一个宅基地,农民要到城里来,没有住的地方,房屋是没有买卖的。  [10:16]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第三种是就业制度,城市居民的就业是分配,农民到城里来无法就业。还有就是医疗保障制度,所以农民到城里来,没有医疗保障。第五种是社会保障。第六是暂住证制度,农民进城来必须有暂住证,这是暂时居住证。与之相配套的是收容遣送制度。  [10:17]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我们知道,《收容遣送办法》已经废止了,暂住证制度在有些城市依然保留。第七是子女受教育权的问题,你要交的赞助费大大高于本市具有居民户口的人。还有其他的一些制度,比如说今年,北京的甲流疫苗必须是北京户口,再就业制度当中,各个城市都有一种职业保留,某些职业只招聘具有本市户口的人,使大量的农民不能平等的进行就业。  [10:18]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最后,中国的农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时代周刊评选年度人物是中国工人,这根本不准确,应该是中国的农民工。为30年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这种制度培养了城市居民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他们缺乏忧患意识。第一是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如果你买不起房子,你可以到农村去。上海电台的主持人说,如果你不喜欢上海,说你团了又团、圆润的往前进。  [10:19]
       [胡锦光(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从法治的背景下,从人性出发、公平出发,都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各个种族间能够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共同发展。我希望在中国,无论是农民身份还是居民身份都能够相互共融,使社会越来越和谐,谢谢大家。  [10:20]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奉法学院之命,来向各位老师、同学汇报一点我们从事末流研究的看法。  [10:23]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大家知道,我们刚刚告别了20世纪,中国人无论什么主义,什么体制,什么政党,何为领袖,我们这一百年完成的无外乎是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盛的过程。当进入21世纪,我们的步伐更快了,我们用了不到10年的时候,完成了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过盛的过程。在我们这里就有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双重过盛,如果加上传统的劳动力过盛,这是三重过盛。1999年我们客观上宣布了产业过盛,当时是600多种商品统计,70%以上是供大于求的,20%是平衡的,金融资本服务于产业资本,一定是坏账增加。无论叫什么主义,叫什么体制,都没有关系,这是本质决定的。所以不到10年时间,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我们从城市流动性过剩,城市流动性不足,东部流动性过剩,西部流动性不足,变成了全部存差,甚至接近50%超过50%,现在仍然严重存差。20世纪我们不过是走过了一个产业资本过剩的过程,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金融过剩的十年。  [10:25]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产业资本形成是最充满风险和波动的,我们先看中国的基本条件。中国的环境资源条件只可以从西亚和北非相比,是重度饥饿国家,因为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和西亚北非的干旱带是相似的。我们有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北上,才有季风性的农业。  [10:26]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当很多文化人在讨论普适价值的时候,农业人得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在农业领域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验以及附着于这种经验上的理论是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