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3-13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尊敬的程天权书记、尊敬的江必新副院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筹备,今天终于正式启动了,确实可喜可贺。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个论坛的称号为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顾名思义,我想它的设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论坛旨在发现、汇聚和培育青年法学人才。因为我们的青年代表着活力,代表着创造,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未来。就因为是这样,我们论坛的主办方、组织方在挑选主讲人、发言人,大致上是有一个年龄的限制,一般不超过40岁,多数都是70后、80后。这些青年才俊大都经过正规的法学教育和严格的法律思维,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应该说是我们中国法学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也是我国法律建设事业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关注法学青年的健康成长,对中国法学会而言确实是责无旁贷的。大家都知道,中国法学会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奖项,评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我看主席台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就是我们的十杰之一,我们已经评了五届,在2010年将评第六届。我想我们的青年论坛应该是我们十杰的前奏,做预备的。
我们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论坛的启动仪式和首届论坛,我们看重的也就是我们的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深厚的人文、学术底蕴,特别是我们的法学院作为我们的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阵,为我们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法学人才,论坛从这里启动,本身意味着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是论坛体现了全国性和高关注度。全国青年法学论坛说起来名头真的不小,它确实是面向全国的,而我们首期也是向全国征集论文,报告人和评议人也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的法学院所,发言的12位青年学者也都是经过严格的程序来选定的。论坛的主持人也都是相关领域的大家,出席的嘉宾也有我们实务部门的高层领导,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教授拨冗来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和讲话,体现了司法界的高官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青年论坛大力的支持。
应该说,我们这次论坛的策划在媒体报道方面,也是下了工夫的。法制日报社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方才社长贾京平先生做了致辞,讲得非常好。他们将做深度的报导。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的媒体记者也都热情的参与,法制网将进行全程的文字直播。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这样的一些策划和设计,要提高我们论坛的关注度,扩大论坛的影响力。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必须把我们论坛向整个社会推而广之。
三是论坛注重跨学科的交流。论坛以关注中国现实法治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跨学科之间的交流,避免以往我们关起门来就法治谈法治、自说自话的局限,构建法学与非法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法制视野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我国当前非常重大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除了我们法学界的学者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主旨发言人之一就是温铁军教授,他是著名的“三农”专家,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高度和深度。
论坛是年轻人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是年轻人崭露头角的平台,也是名家荟萃的舞台。一些名家大家都将亲临现场点评,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和讨教确实非常难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法学家如孙国华教授为人为学的风范,领略到中青年优秀法学家如王利明教授严谨治学的风采。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对我们年轻的学者产生很好的激励和影响。
我最后对论坛提两点希望:
一是希望论坛要注重参与的广泛性,努力办成全国法学青年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这个青年论坛将以人大为起点,将走向各地,走向全国。每期论坛将由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联系京内外不同的法律院校和司法机构共同承办。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参与论坛活动,真正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界与实务界的互动,京内与京外的互动。特别强调一下,我们要特别注重扶持京外的法学青年,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条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论坛成为面向全国法学青年高规格、多学科、全方位、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全国法学青年展示才情和才智。
二是希望论坛不断创新,打造法学新秀辈出的一个重要基地。要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求新求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成权威性高、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顶级品牌,实现法律创新。论坛要集中展示承办单位某一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年轻团队的整体实力、扶持法学青年的政策和力度,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欲和理论勇气,使论坛成为培育、扶持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法学新秀辈出的孵化器。
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