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位置: 首页 》省(区、市)暨重点城市法学会工作座谈会 》专题报道 》图文报道
哈尔滨市法学会:探索创新发展方式 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时间:2017-06-13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探索创新发展方式 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哈尔滨市法学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下面我汇报工作。

  一、基本概况

  我市辖9区9县(市),幅员5.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千万。1986年始建法学会。2006年换届,市委贯彻中政委5号文件精神,实行垂直领导、政法委代管的新体制,法学会迁入市委,提供编制、人员、经费等全方位保障,纳入依法治市、社会治理总盘子,时任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后专任法学会会长。5年前建立党组,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兼书记,副局级干部任专职会长兼秘书长,核定10个政法专项编,包括负责法学研究指导、《哈尔滨法学》主编两名专家,现有12名工作人员,内设办公室、会员部和学术交流部,配备3名正处级、1名副处级干部。2007年率先建立区县(市)法学会,与驻哈设法学专业的15所高校实施合作,设学术委员会15人、人才库205人,有两级法学研究会124个,其中市属22个,法学研究实践基地14个,六类包括流动法律诊所620个,团体会员单位138个,会员总数11002人。

  二、发展历程

  在中国法学会关怀引领和市委及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使命责任感,主动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加强两级法学会建设,聚合优质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贴紧大局研究服务,提高质效;不断激活发展功能、创建机制,推动工作落实。逐步走上创新推动、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

  (一)引领思路创新,打实创一流的思想根基。2006年换届后,针对基础弱、队伍小、待解难题多、状态不适应等问题,首先组织班子开展了法学会为谁服务?追求什么?怎样发展的大讨论活动。学习上级文件,明确方向定位,分析认清形势,引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求发展,把思想意志统一在横下一条心、闯出一条路、建设一流法学会上来。集思广益,深入思考酝酿后,研究提出了“弘扬法治、崇实创新、甘为奉献、服务为本”的我市法学会精神和“全省当龙头、全国争排头、全面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凝聚信心带头实干,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引领体制创新,主动破解发展瓶颈。2007年,面对区县(市)没有法学会,体制“断档”和人才少、队伍小、难成“大气候”的现状,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请示市委同意,不等靠上级“红头文件”和部署,看准了宁可担点风险也要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建立完整组织体系。大胆试点突破、渐次铺开,用了一年时间,一地一指导,协调解决领导、编制、人才和经费保障问题,在所有城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市)率先建起12个法学会和研究会。2015年,区帮县、老带新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建设两级人才队伍。冲破体制壁垒,实施地校合作借智聚人才,请出多位市领导拜访驻哈高校求联,用真情和“双赢”,融入15所高校优质人才进入两级法学会班子和研究会中,建起包括实务界精英205人的人才库,优化了法学会人员结构,以人才支撑举办了五期多国友人参加的哈洽会国际性法治论坛和津京沪哈粤“大学城”法治论坛。三是建设法律服务平台。2010年,引领南岗区法学会与高校合作,嫁接高等教育模式法律诊所于社区,首开先河搭建起以“五诊式”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平台,服务群众法律需求,化解了数千起矛盾纠纷,广受欢迎与信赖。及时总结推广“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进群众,打造第三方化解矛盾新平台”的经验,在全市普及建立了331个社区法律诊所和乡村、企业法律诊所,后经不断裂变发展六种类型法律诊所620个,遍布城乡多个领域,形成了上下贯通、接地气的完整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引起中政委、中国法学会和省市领导的关注、批示和讲话肯定,树为典型在多个会议上交流,被媒体誉为“法律诊所哈尔滨模式”,兄弟省市同仁前来考察交流,激励带动了3千多名法学法律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积极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诊所服务,申请入会踊跃,形成了超万人的会员队伍。

  (三)引领机制创新,推动落实提质效。适应新体制的需要,我们一方面,完善制度,规范自身,坚持政治学习、廉政教育、分片定点下行指导抓典型,以绩效评优作为晋级依据等必要制度,保持务实作风,带头示范;另一方面,创新机制,推动基层履职,形成了一整套管用有效常态化机制。一是创建了促进地校合作不断深化的机制。领导高度重视,坚持市委书记、政法委书记亲自召开地校领导座谈会和法学会定期拜访高校征求意见制度,通过开辟14个法学研究实践基地,帮助解决扩建征拆、周边治安、职工生活等实际问题和表彰命名地校合作模范高校、法学研究领军人物、法律诊所服务标兵,形成事迹材料报送其上级,激励高校积极参与地方法学会工作。二是创建了以应用为主的法学研究机制。每年以大局法治需求设置重点研究课题,在专业学科研究的同时,针对问题组建专门研究会研讨对策,直接转化成果联动解决问题,课题结项时以成果转化评优。先后有8个重点课题被纳入地方立法实施,关于土地房屋征拆、医患纠纷、发展环境;包括今年市妇女维权研究会联手市法院、东北农大、区县(市)四方联动审理家事纠纷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都是贴紧大局开展应用法学研究创出的成果。三是创建了会长例会推动抓落实的机制。每月轮流到区县(市)召开两级会长例会,坚持9年雷打不动已召开109次,实地考察、汇报交流,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发现典型、传达文件总结部署工作、统一思想行动,每会下发《会议纪要》督促落实。基层法学会也建立了法律诊所所长例会机制。四是创建了参与法治实践和“双进”培训的机制。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组织基层干部、执法人员等进高校培训,组织高校师生进社区、入住户调研、实训,提高能力。

  (四)引领“品牌”创新,精心打造服务亮点。十八大以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中国法学会和省法学会的部署,我们以归零的心态,强化政治行动自觉,大力推进法律诊所服务“品牌”创新。通过裂变类型、扩大领域,引领法律诊所,从提供法律咨询、释疑解惑、化解基层矛盾,拓展职能到打开法学研究成果转化通道,探索研用一体新路径。

  2014年,与市综治办、司法局联合发文,主动参与全市社会治理“强基工程”,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医患纠纷热点问题,组织上下内外开展研究、联动治理。组建由市法学会兼职副会长、市卫计委主任任会长,区县委书记、医务专家、地校法学法律界人才,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军地医院院长专家等为副会长64人的市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法学研究会。暗访、座谈,研究治理对策,随即推动区县(市)裂变第四种类型法律诊所,派驻域内省、市、区县、军属38家医院,转化治理对策,面对面接待调处了数百起医患纠纷,依法化解了4年、8年,甚至15年的积案和越级上访难案,使医患纠纷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当年,同比下降了62%,第二年持续下降到79%。至今,医患关系持续向好改善,做法在全国卫计委解决医患纠纷座谈会上交流。

  2015年,为服务全市提高行政效能,营造优良发展环境,适时裂变第五种类型,促进依法行政法律诊所进入所有区县(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接待求助、培训人员,助推了政府简政提速、依法行政。2016年,又从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入手,专门组建了由兼职副会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工商联党组书记牵头任会长,市委环境办、纪检督查办有关领导、法学法律专家和区县(市)、人大政协、工商界代表等为副会长的77人的市优化非公经济法治保障研究会,广泛听取意见,研究提出对策,裂变第六种类型非公经济法律诊所,派驻市非公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并带动所有区县(市)裂变派驻。转化对策,依法处理了非公企业多起纠纷和历史积案,帮助解决扩建上项目、贷款融资,以及合同、保险、劳务、物流、交通等诸多实际问题,总结宣传了公安系统、区县(市)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管家式”法治服务、运用互联网+快解难题等一批好典型、新经验,给法律诊所品牌服务注入了新内涵,为优化我市非公企业发展法治环境,保持多年发案率最低省会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几点感悟

  回望探索积累的实践成果,感恩时代赋予的机遇;感恩上级高位引领;感恩人才倾力付出;感恩基层协同创新;感恩领导重视保障,这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我们的感悟:

  一是不忘初心,热爱自信。不为权位轻而自卑,也不因机构小而无为,热爱忠诚法学会崇高事业,坚守信念底气,勇于担当作为,执着奋斗而无悔。

  二是创新引领,大胆探索。基础条件、资源秉赋和历史文化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准方向定位,勇于开拓实践,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三借”作为,联动发力。不单打独行,抢抓机遇借势、地校合作借智、资源联动借力,形成拳头打开一片新天地。

  四是贴紧大局,精准服务。瞄准需求研究大局所急,服务群众所需,主动破解难题,打造服务“品牌”,追求履职效能。

  五是赢得领导,持续发展。有为才有位,以与大局的同心同向、实践创新的成果和有效服务的公信力、好口碑得到领导信赖与保障,不断前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做了份内的工作。清醒认识到,虽有成效也积累了经验,但与党的要求、同兄弟城市相比仍有差距短板,决心借这次会议,虚心学习交流,贯彻会议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