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1 来源:研究部 责任编辑:elite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陈冀平
(2014年11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大家共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仪式虽然简单,但意义很不简单。为什么很不简单?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成立的时机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之后,同时也是十八大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新型智库之后,令人瞩目;二是,这个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朝中国法学会在第七届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要把中国法学会打造成为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国家级核心智库的目标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三是,成立这个机构的主体是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会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同时中国法学会可以直接向中央报送研究成果,可以说得天独厚、前景开阔;四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聘请的首批资深研究员都是我国顶尖的法学家,群英荟萃。既然机构成立了、开张了,也聘请了大家作为资深研究员,我想还是要把中国法学会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的初衷、基本定位和工作模式告诉给大家,让大家了解来龙去脉。
一、关于成立研究中心的初衷
中国法学会这一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特别是王乐泉会长今年上半年还向中央专门要了“智库建设”的专项经费,今年给150万元,明天开始给300万元,并且列入每年预算的大盘子。中国法学会首先充分发挥57个研究会的智库作用,要求每年报送若干份咨询报告,尤其是年会综述亮点纷呈,一定要进行成果转化。此外,经过党组会议、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若干个“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研究,作为研究会的补充。除此之外,我们还决定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
我们有这个想法并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今年的7月份。当时面临的形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专章部署。同时,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有可能专门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决定。许多重大理论前沿、制度前沿、实践前沿问题有待梳理、研究和解答。面对这样新的形势任务,中国法学会从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出发,决定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总结提升,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高质量的咨政建议。通过实施“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基地建设、重要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战略,产出一批中央关切、社会关注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一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专家人才队伍,打造以中国法学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阵地,充分彰显中国法学会作为国家级法治核心智库的作用。
二、关于研究中心的基本定位
这个中心为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中心”,是鉴于这个中心兼顾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考虑。具体来说,我们希望研究中心能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打造成为中国法学会智库群的枢纽性智库。中国法学会不同于其他群团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法学会除了是人民团体、群众团体,还是学术团体。这就决定了中国法学会本来就应该成为智库。中国法学会最基本的智库力量是各专门研究会,目前已经有57个研究会。每个研究会,按照乐泉会长的说法,就是“国家队”,专家云集,专业能力很强。除此之外,中国法学会在全国设立的若干个强调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就将把57个研究会、“法治研究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合力。
二是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强阵地。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和中国法治建设实际出发,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研究,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对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进行符合原意的深度阐释和理论提升;对法治建设和法治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概念、命题、观点和理论纲要。
三是打造成为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智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还专门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法学会团结凝聚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重要平台,将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把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个人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以高水平、即时性智库成果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四是打造成为全国法学类咨询中心的协调机构。中国法学会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引领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中心作为中国法学会的直属核心智库,将担当协调全国法学类咨询中心的重要职责,组织和团结全国法学研究力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传达沟通中央和相关实务部门的研究需求,优化聚合研究资源,在成果报送和转化应用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关于研究中心的工作模式
我们初步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建立稳定的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机制。中国法学会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委托研究中心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研究中心也可围绕法治中国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实践性问题设立研究课题,组织集中攻关,推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法治咨询报告,为中央在相关领域决策提供智力和信息支持。中国法学会根据需要,及时将成果通过“要报”等形式呈报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常态性地通过媒体宣传推广研究成果。重大理论研究成果推荐到《求是》、《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报刊杂志发表。
二是,解读、宣传和阐释法治理论创新成果。组织专家对相关领域的中央文件、中央领导重要论述、法治政策进行权威准确解读;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注重表达的鲜活性,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说服力、凝聚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提升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建立大数据中心,开设网络互动专栏,制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网络教学课件,向社会免费公开实施在线教育。
三是,建立专门领域人才库。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前沿问题,建立以问题领域划分的专家库,汇聚该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最权威的专家和有突出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学者,为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培养推荐人才提供基础性保障。
四是,建立成果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被中央决策采纳、实实在在推动法治进步的研究成果,以中国法学会的名义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上只是我们最初的考虑,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调整。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并不是很难,难的是真正发挥智库尤其是国家级智库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有好的团队、好的发现问题的渠道、好的交流平台、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好的外围智库支撑,等等。形势出任务,时势造英雄。党中央为全国人民描绘了壮丽的法治梦,启动了波澜壮阔的法治新纪元。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中心一定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