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 》专题报道 》主旨演讲
张苏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时间:2017-12-05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

  党的十九大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总目标,强调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指明了方向。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是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生动力,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着思想养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中发展出了许多尊重规律、遵守纪律、注重制度建设、推动法治进步的文化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宪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阐述,既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一脉相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的基本要素。对法学理论研究、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内在影响。我们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牢牢掌握法学法律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动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提高思想理论辨析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定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治国智慧的当代选择,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增强法治文化自信,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在立法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中,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由“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规范”;在法律实施中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约束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感。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法治文化和人文道德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关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诸多领域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灵魂工程,起到“龙衮九章挚一领”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根本,才能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坚定正确方向、凸显“精气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主导,面对当前法学研究中存在的西方法治文化话语,结合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国情,予以冷静地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予以取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互相交叠、互相支持、互相驱动,最大限度释放出各自活力。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民普法要在运用法治文化上多下功夫,把法治文化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用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力量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涵养法治信仰,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化,使人民内心拥护和信仰法律,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法治文化的基础,在于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把法律交给亿万群众,让法治走进百姓心田。“七五”普法规划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在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上聚焦用力,比如,针对青少年探索使用新的传播手段,通过VR、人工智能等形式,立体直观展现法治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新载体。落实好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让典型案件依法公开处理成为全民法治教育课。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培育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精品。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可以更好地协调普法宣传和国民教育相结合,协调普法工作和各个行业规范要求相结合,使普法工作能够有明确的工作要求,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使“软任务”逐步硬起来。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欠缺,法治精神就只能是无源之水。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约束力。改革越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接近,群众对依法保护公平正义的期待就越热切,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紧迫感就越强烈。只有主动聚焦人民对法治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用好现代化手段传播法治文化,用足文艺作品潜移默化渗透的优势,全面培养、形成、弘扬包括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内容在内的法治文化,才能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守住最底线,清醒认识自身在法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狠下决心纠正不适应法治发展的思路、方式和做法,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养成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改革、谋发展、促稳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使命,带头弘扬法治精神。

  加强法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法治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人才支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还肩负着弘扬法治精神、研究法治理论和创作法治文艺作品等多重使命,更是培育全民法治信仰、营造全社会法治氛围的灵魂工程师。在法治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法治文化人才培育和法治文化队伍建设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所以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文化领域不能人才辈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做好,因此要高度重视法治文化人才培育和法治文化队伍建设。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作为中国法学会的直属研究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建设、推广的国家队,要充分发挥优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团结引领广大法治文化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以法治文化视角观察和剖析法治实施中的疑难重症,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凝聚和彰显法治力量。要服务好法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法治资源的理念,花大心血、下大力气在法治文化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造就人才,建构法治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交流体系。要建立健全法治文化人才培育激励机制,把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定位在让人才资源释放最大能量上,努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法治文化人才,为法治文化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大发展、大拓展、大繁荣。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